以下是《世说新语》二则的翻译:
一、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: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译文: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,约定在中午时分。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,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。当他离去以后,他的朋友才来到。小陈太丘的朋友先前的朋友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,自己感到很生气。于是就下车想要拉他一把,陈太丘却转身就走。这位客人在车上用手杖打马,大声地把陈太丘的朋友唤下车去。陈太丘的朋友大声地质问他。朋友回答说:“我和你的父亲约好了在中午见面,到了中午你父亲还没有到,这就是不讲信用;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,就是失礼。我应当下车跟著你去吗?”客人感到惭愧,就下车跟著陈太丘的朋友到他家去了。
二、华歆、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:华歆、王朗俱乘船避难,有一人欲依附,歆辄难之。朗曰:“幸尚宽,何为不可?”后贼追至,王欲舍所携人。歆曰:“本所以疑,正为此耳。既已纳其自托,宁可以急相弃邪?”遂携拯如初。世以此定华、王之优劣。
译文: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,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,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。王朗说:“幸好船还宽敞,有什么不可以呢?”后来强盗追来了,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。华歆说:“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,正是为了这一点。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,怎么可以因为紧急情况就抛弃他呢?”于是继续带着他前行。世人因此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。
希望这些翻译对你有帮助!
《世说新语》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的一部著名笔记小说,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。这部作品以魏晋时期的人物言谈轶事为主要内容,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风采和风貌。其中,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两则故事——《咏雪》和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——更是广为流传,深受读者喜爱。下面,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两则故事,感受其中的韵味。
《咏雪》
在一个寒冷的雪天,谢太傅在家中举行家庭聚会,与子侄辈谈论诗文。突然,雪变得更大了,谢太傅高兴地说:“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?”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:“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。”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:“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。”谢太傅听后大笑,十分高兴。
这个故事中,谢道韫以柳絮比雪,形象生动,富有诗意。她的回答不仅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,也体现了她独特的审美情趣。而谢太傅的笑声,则是对谢道韫才华的肯定和赞赏。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
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,约定的时间是正午。正午已过,友人还未到达,陈太丘便不再等候,独自离开了。友人到达后,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,十分生气。他问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:“你父亲在吗?”陈元方回答说:“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来,所以他已经走了。”友人听后更加愤怒,认为陈太丘不讲信用,丢下他一个人走了。
陈元方却以理服人,他说:“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,正午您没到,就是不讲信用;对着孩子骂父亲,就是没有礼貌。”友人听后感到十分惭愧,下车想要拉元方的手,但元方却头也不回,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家门。
这个故事中,陈元方以理服人,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正直品质。而友人的行为,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,如不讲信用、无礼等。
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
《世说新语》中的这两则故事,不仅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采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首先,这两则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情趣。在那个时代,士人们崇尚自然、追求个性,注重内心的修养。谢道韫以柳絮比雪,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体现。
其次,这两则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。在那个时代,士人们讲究礼仪、注重诚信,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。陈元方以理服人,正是对这种不良风气的批判。
这两则故事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智慧。在那个时代,士人们善于思考、善于辩论,具有很高的智慧。谢道韫和陈元方的表现,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。
总之,《世说新语》中的这两则故事,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。
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译文,《咏雪》「已解决」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!
站长不易,多多少少是点心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