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茯苓,也被称为赤苓,是中药材的一种,属于茯苓的一种。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真菌,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、四川、安徽、福建等地。赤茯苓是指茯苓中颜色较深、质地较硬的部分,通常呈赤色或暗红色。
赤茯苓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,主要用于利水渗湿、健脾安神等功效。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脾虚湿盛、心悸失眠等症状。赤茯苓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,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在使用赤茯苓时,一般需要将其煎煮后服用,或者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。具体的用量和用法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决定,建议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。
需要注意的是,赤茯苓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在使用前应谨慎,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
总之,赤茯苓是一种中药材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安神等功效,但使用时需谨慎,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赤茯苓:传统中药的神奇功效与作用
赤茯苓,又称赤苓或赤茯,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,源自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。自古以来,赤茯苓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,具有多种神奇的功效与作用。
赤茯苓的形态特征与产地分布
赤茯苓的菌核呈球形、卵形、椭圆形至不规则形,长10-30cm或者更长,重量不等,一般重500-5000g。菌核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,深褐色,新鲜时软干后变硬;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,全平伏,厚3-8cm,白色,肉质,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。菌管密长2-3mm,管壁薄,管口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径0.5-1.5cm,口缘裂为齿状。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,平滑,有一歪尖,大小(7.5-9)μm×(3-3.5)μm。
赤茯苓主要分布于吉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,生于松树根上。
赤茯苓的性味归经与功效
赤茯苓性味甘淡,平,归心、脾、膀胱经。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和胃、宁心安神等功效。
功效 | 主治症状 |
---|---|
利水渗湿 | 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淋浊、泄泻等 |
健脾和胃 | 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软、恶心呕吐等 |
宁心安神 | 心火上炎、热扰心神、惊恐伤神等 |
赤茯苓的临床应用与配伍
赤茯苓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以下病症:
- 小便不利、淋浊、泄泻等水湿病证
- 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软、恶心呕吐等脾胃病证
- 心火上炎、口舌生疮、烦躁不安、夜寐不宁等心火病证
- 热扰心神、胸闷不适、心烦意乱、失眠多梦等心神病证
- 惊恐伤神、精神恍惚、情绪低落、易怒暴躁、夜间睡眠障碍等神志病证
赤茯苓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,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配伍方剂:
- 茯苓汤:赤茯苓、沉香,用于治疗小便白浊不利,时作痛。
- 张真君茯苓丸:赤茯苓、白茯苓、地黄汁、好酒,用于治疗心肾气虚,神志不守,小便淋沥或不禁,及遗泄白浊。
- 茯苓汤:赤茯苓、人参,用于治疗胸胁逆满胀渴。
赤茯苓的用法用量与禁忌
赤茯苓的内服用法如下:
- 煎汤:6-12g
- 入丸、散:适量
赤茯苓的禁忌:
-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
- 肾虚者不宜服用
赤茯苓的采收加工与药材鉴别
赤茯苓的采收加工方法与茯苓相似,收获季节和方法同茯苓。当茯苓削去外皮(茯苓皮)后,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,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,晒干。
赤茯苓的药材鉴别:
- 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,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
- 质松,略具弹性
以上就是黄楼生活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赤茯苓,传统中药的神奇功效与作用「已解决」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了解更多问题欢迎关注黄楼生活网!
站长不易,多多少少是点心意

